尽管数据中心的运维工程师如此重要,但长期以来,相关运维的技术和手段仍然比较落后,“重建设,轻运维”成为行业普遍现状。甚至在很多人眼中,运维=酷炫的UI界面+超大拼接屏。
数据中心的运维工程师,尤其是基础设施运维长期以来之所以未能得到大规模的普及,笔者分析主要以下原因:
技术落后,早期基础设施运维软件多来自UPS、空调等设备厂家,他们采用动环(动力设备和机房环境)管理的理念。厂家大多对IT类设备缺乏了解,相关技术也主要来自运营商对通信机房的运维工程师要求,明显滞后于IT技术的发展;
观念落后,早期IDC管理脱胎于电信运营商的“机房维护”思路,偏重于设备安全和日常维护,对资产(ROI)的价值认识不足,做不到精细化运营与管理;
需求不明显,早期机房数量规模较小,人工维护成本低,运营管理团队采用自动化管理方式的意愿不强烈;早期机房设备种类不多,运行业务简单,管理的复杂程度不高;早期数据中心本身并未成为社会生产与生活的核心,故障后造成的损失也较低;
系统架构简单,早期IT系统,普遍采用“烟囱式”架构,底层硬件与运行业务深度耦合,业务逻辑和物理逻辑有对应关系,故障后容易查找,定位简单,可以快速进行维修;
除此之外,还有国内长期以来对软件价值的低估,用户需求不明确带来的设计变更附加成本等。正是因为以上这些原因,在大型云数据中心出现之前的“互联网1.0”时代,
运维工程师培训技术和实践一直未得到用户普遍的重视。
阅读推荐:云计算都不知道是什么?那还不赶紧来参加华为云计算培训班